让日常,不寻常
让日常,不寻常
多年前认识小曾,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第一次去小曾家,就留下深刻印象:还没在沙发上落座,一大团白色长毛物体蹭一下跳起来,她的宠物猫跳出玄关,自己蹦到门把手上打开防盗门,闪电一样不见踪影……看我讶异的表情,小曾淡淡地说:“它不喜欢来客,自己散步去了。”
小曾端来现磨黑咖啡,我要糖,她说我家没有糖;我要奶,她说我家没有奶。瞬间明白,完蛋,就像别人递杯红酒,你非要雪碧勾兑,肯定触犯了一个自己烘咖啡豆磨咖啡豆的手工艺者的底线。
好在她懒得跟我计较,一边说话一边靠墙站立继续做图。她的书桌很特别,有胸口这么高,她说自己常年坐着画图腰椎受不了,于是找木匠照自己的个头打了这么一张,从此站着干活不是梦。
有朋友私下议论过小曾,说她虽有才华却不够随和,我却觉得她舒服。因为她有智慧在埃能清晰地在芜杂生活中选择最让自己舒适的部分坚守下来;获国际设计大奖不见她骄慢;与客户三言不合一拍两散也未见她忧惧;连她养的猫,都能那样自由地对待猫生,搅了清净就独自下楼散步,实在羡慕。
后来,小曾为喝上好咖啡,居然跑去学习专业的咖啡烘焙技术,再回来时,有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取名“少少”,店里装修也的确少到简陋。灰色地板漆,原木桌椅,几只柜子都是中古家具,上面摆放着她平时看的书,四壁挂着自己的画儿。一根枯木劈成两半拼成茶桌,从田野挖来的苔藓和瘦弱的兰草做成小盆景摆在台面上,去山里玩捡到的黄杨木枝和竹枝被她细细打磨成茶扒和茶针……
我说,你这个店怎么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
她笑嘻嘻反问:舒服不?
还真是挺舒服,像洗了很多遍的老棉布,有温润的熨帖感。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用,每一件小物都有故事在里面。空间里没有‘无用’的东西,每一件器物都传达着爱,空间才舒服。只有舒服了,才有美的可能性。”
可我一度以为:美需要拥有很多量。就比如姑娘们都在意的穿衣打扮这件事吧,首先,审美观的培养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其次,每一季流行单品有几人能真正抵抗?!
可这几天收拾衣柜时,我的想法变了。旧衣越来越多,我陷入选择的困境。它们有些是因为当季流行购买的;有些样式华丽却没场合展示;有些明明和自身气质不符,当时却固执地想换个风格……每件衣服,掏钱包那瞬一定觉得极美,然后呢?拾掇了一圈,最终留下的,都是面料有质感、剪裁有设计、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经典款。曾偏爱的那些流行款,狂热追捧过的潮流单品,过了那一季的火热,都默默放到了衣柜的最底层。
年轻时真是无畏,有最好的年华打底,有漫长的岁月做后盾,什么都敢乱尝试,也盲目自信自己能驾驭所有的风格。后来渐渐懂得:没人能无所不能,找准自己的风格,比不断尝试新品更重要。
也明白了,当实力足以占有更多物质,如果没有同步学会管理欲望,人心会像漂浮在海上的船,因为没有正确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没看清内心,占有再多,最终都会以厌倦收常
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极大丰富过——物质丰富、信息丰富、价值观也丰富……贫瘠年代最向往的“丰富”,此刻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特别是面对每日海量信息的冲击,我们问自己:信息是不是代表智慧?
我想,不是。
智慧是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智慧是如何与内心的洪荒之力达成和解;智慧是学会控制欲望,挑拣需要,确定自我。智慧,需要清澈的眼神,才能看得见真知。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无论此话原意如何,如今已被越来越多人奉为幸福的可能性。
朋友圈长红的稿子,一派鼓励不断奋斗以改变命运,另一派则宣扬隐居山林淡泊岁月……关于幸福的定义,出现两极分化。而身边很多年轻人,夜以继日出卖着智力、体力以及健康,想早日跑入“中产”,不过为了早日过上经济稳定、情绪稳定的“慢生活”。
“从前慢”、“未来慢”,我们如此追崇“慢”,因为它从来都是奢侈品。
《旧约·箴言》里说:过于忙碌的人会失去方向。
面对芜杂的当下,我们更需学习“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发明的词汇,提倡简洁生活,将耗费生命力的冗余之物摒除在外。
在我看来,摒除是心力,选择更是心力。
设计师凡德罗说过一句影响全世界的话: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他能从独属自己内心的“Less”里,找到无限的快乐外延,这才是让生命丰富的正途。
想拥有选择的心力,必须拥有不忧不惧的世界观,还有独属的审美品位——这些都需要美好日常的滋养。
像小曾那样,为喝上更好的咖啡,去专业学校学习咖啡烘焙;为做设计时腰椎不疼,自己动手设计一张合适的书桌;从山间捡来小树枝,经由自己的审美和双手打磨,成为独一无二的茶扒……
就像日本的煮饭仙人村嶋孟,用50年光阴,煮一碗有灵魂的大米饭,每天只做三升米,把毕生心血用在煮饭上。“我坚持做出美味的白饭,就是为了满足客人的胃,也温暖他们的心”。
让人生变美好的,不是一生一次的惊喜,而是平常日子里一粥一饭的感动。
告别平庸的设计,告别无趣的日常,在生活中修行,在日子里体会“慢”的力量,就有机会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面。
找到真正的喜爱,而不是胡乱尝试;懂得做选择,而不用事后摒除。相较于多,好,才真正符合你内心的需求。
好的设计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足以重塑日常。而更好的日常,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